日本無視國際抗議,一意孤行按計劃將福島核事故中,用作反應堆降溫的核廢水,經處理後持續排入太平洋,時間估計長達30年。香港特區政府表示反對,並聲言若日方啟動排放,會禁止福島、以及沿岸9個高風險縣分的水產進口。食安中心亦會對入口食品保持緊密監測檢查,保障本港食物安全和市民健康。儘管如此,福島核事故期間,於聯合國擔任專家小組成員的學者胡紹燊教授,對食安中心的檢查有保留:「無可能所有食物都驗,就算政府想保護,都好難全面保護(市民),政府今次都面對幾大挑戰。」
文:本刋記者 圖:黃冠華
2011年日本「311」9級大地震,福島第一核電站被海嘯破壞後發生核洩漏。為將已溶毀的反應爐保持在穩定狀態,日本每天要灌入海水降溫,令每天產生出約100噸核廢水。
日本政府2021年4月13日宣布「核廢水排海計劃」:將經過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,簡稱ALPS處理後的核廢水,注入一個水槽,並以海水稀釋100倍後,通過管道排放到距離福島海岸1公里的大海。
根據東京電力控股公司公布,儲存的逾132萬噸核廢水,內裏包含62種放射性元素,污水處理系統可處理當中大部分,唯獨無法處理「氚」(Tritium)。
資料過於片面 核廢水處理備受質疑
日方多番向外界強調,ALPS可過濾核廢水除氚以外的放射性元素,只要進一步以海水稀釋,當中無法經ALPS處理的「氚」,含量亦會降至合乎排放標準後才被排出大海,不會對環境產生影響。然而,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顧問胡紹燊教授反駁這個說法:「No Doubt(毫無疑問),長期而言一定有影響。」
福島核事故期間於聯合國擔任專家小組成員的胡紹燊教授認為,日方向外界提供的資料太過片面、數據屬選擇性兼偏頗,會令一般市民信以為真,以為經處理的核廢水絕對無毒,因而被誤導。胡教授解釋:「ALPS聲稱可以淨化除氚以外的核元素,若實際可能只係可以過濾99%,有1%流入大海,都可以對生態做成極大影響。福島核廢水中總共有幾多種核元素?每項核元素可清除的分量有多少?氚留下的含量有多少?氚每日排放入海的百分比又是多少?我嘗試透過網上尋找,但找不到資料。再者,氚不能淨化,日方稱靠海水就可以稀釋,若果稀釋就可行,海水佔全球面積七分之六,為何還要先稀釋?怎麽不直接倒落海?」
隱瞞重點 IAEA審查結果令人懷疑
胡教授解釋,的確有文獻指氚釋放的放射物質對生態影響較少,不過他強調:「當氚進入海洋,被浮游生物及無脊椎動物進食後,就會由無機狀態(Inorganic form)轉化成有機狀態(Organic form),繼而在牠們身體積聚。加上氚的半衰期要12年,有機毒素會由食物鏈底部層層遞升兼以倍數累積。不過,日本和國際原子能機構(IAEA)都從未提及此要點。」
再者,有大量文獻指出,青口、海膽及魚類,因體內積聚有機氚後,DNA會被破壞並有致癌機會。魚類與人類同屬有脊椎動物,故氚對人類構成影響的機會亦很大。人類透過進食海產、從空氣吸入,或由皮膚吸收有機氚,有機會增加患癌、基因突變、誕畸胎的風險。
另一方面,日本雖邀請IAEA就處理核廢水計劃進行審查,並獲確認符合安全標準,但教授認為:「IAEA僅基於日方所提供的數據,並無獨立檢查及認證,結論及可靠性成疑。」而胡教授更認為檢測及抽水樣本過程難度高,該報告未必具代表性:「抽水版一直困擾科學家好長時間,因最少要抽500公升海水,然後濃縮做化驗,才做到一個樣本。加上要在附近不同海域抽驗,又要在同一位置、不同時間抽驗做比對,再加上有水流,有太多不確定性,就算花許多錢許多時間,都未必能做到反映現實的報告,所以我相信實際上無法做到。再者,我上網根本找不到日本的驗水報告。」然而,IAEA於7月4日提交核廢水評估報告,日本政府原子力規制委員火速於3天後批准東電於今夏啟動計劃,更發出證明書保證設備性能安全。
處理核污染物 東電把關不力
根據過往媒體報道,2021年東電承認ALPS用以過濾核污水的廢氣濾網,曾經發生破損,外界擔心放射性物質可能已經洩漏。早於2019年,ALPS濾網也曾幾近全毀,但東電未有檢查原因,只是更換新濾網了事。
再者,福島第一核電站10年間曾多次發生高放射性污水洩漏事件。僅於2021年,核廢料容器已知曾發生3次洩漏。兩個存放核污染土壤的金屬容器頂蓋出現縫隙,雨水流入容器後因滿載而溢出,污染周邊排水道。當時日媒認為,洩漏可能已發生數月,放射性物質極可能已通過河流進入大海。
去年底,美國海洋實驗室協會(The U.S.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rine Laboratories)曾發表聲明,直指日本缺乏足夠和準確的科學數據支持其安全保證;反而有充足數據支持對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的嚴重擔憂,協會更要求日本政府及IAEA科學家慎重考慮其他建議方案。
自核事故發生9年後,福島縣海域的海產品上市限制於2020年全面解除,惟附近海灣的魚獲經常被驗出放射性物質超標而被下令禁售。除黑鮋、鱸魚先後被驗出銫超標而禁售外,今年再次驗出有「許氏平鮋」銫超過日本國家食品標準180倍,達每公斤1.8萬貝克而再被限制出售。
美國說了算 政治考慮凌駕一切
跟據1992年通過的《聯合國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》,當中的「原則15」列明──「為了保護環境,當某些行動有機會對環境導致嚴重或不可逆轉的損害的威脅時,儘管未有足夠證據,各國也不應推遲採取措施防止環境惡化。」胡教授認為:「『原則15』是用以保障大眾,惟是次日本在未有足夠證據證明核廢水不會構成海洋生態危機前,便將廢水倒入大海,可能會對海洋環境構成無法逆轉的威脅。」但無奈地,日本並無理會。
除了排放出大海之外,其實日本有許多方法可以處理核廢水。胡教授建議,可以繼續用罐儲存,亦可參考美國的氚移除系統模組,將ALPS處理後的核廢水濃縮,然後將氚廢水放到一個封閉環境下做種植水,待植物吸收,成長後將植物收割及埋藏,減低其影響力。不過胡教授相信,其實日本並非做唔到,「只係錢問題」。
「任何污染物,其實燒至五千度就會化為烏有,但要用好多錢,所以經濟考慮絕對凌駕環保、凌駕科學。你以為經濟最重要?非也,政治考慮才是凌駕一切。你看,只要美國說沒事,就算日本本土國民、中國、韓國抗議又如何?所以當中存在許多政治考慮。」
胡教授感歎:「其實日本才是第一受害者,事件亦對日本漁民不公平,影響他們生計之餘,亦令全世界對日本食品失去信心。」他笑說:「雖然我很喜歡食日本食品,但一定不會吃來自福島及附近縣的食品,亦盡量避免吃來自日本的海產。」
日排核廢水 或影響本港海洋生態
對於香港食安中心聲稱,會加強抽驗來自日本福島以外其他縣的進口食品,確保市民健康,曾於食安中心擔任委員會成員的胡教授對此有所保留:「食品來自日本不同地方,再加上每種海產吸收能力不同,蜆、蠔吸收力很強,螺又沒那麼強,亦有不同品種的魚,中心無可能所有入口食物都驗,只能做抽驗,但抽幾多驗先夠?這是一項艱巨工作,就算政府想保護你,都好難全面保護,政府今次面對極大挑戰。」
胡教授建議,港府應禁止由福島為中心計起,1,000公里範圍內的所有食品進口,而來自其他日本地區的食品,亦要有由日本政府批核,清晰列出來源地的標籤。香港亦要好好把關,有關食品向公眾售賣前,做好核輻射檢查工作。
對於排入太平洋的核廢水,會否漂流到香港影響本港海洋生態?胡教授解釋:「有,但機會不大。」不過,他引用清華大學研究,指福島水域核廢水會於200多日後流至南中國海,1,200日後就會流遍太平洋周邊。胡教授笑說:「雖然美國與福島地理上不接近,但美國人經常食用的吞拿魚可以游很遠,有證據證明加州對開海域捕獲的藍鰭吞拿魚,已經受到源自福島核事故的放射性銫污染。」